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欢迎光临网站,咨询热线13851161366

精益生产 可靠 耐用让您安心、放心、舒心

全国24小时服务热线 :
13851161366

热门关键词: 采油、采气井口装置 钻井泵 地面控制装备 阀门 高压管汇 高压管件 防喷器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13851161366

座机:0515-86271188
手机:13851161366
网址: www.jshysh.com.cn
邮政:224700
联系人: 俞伟
邮箱:190672644@qq.com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我国炼油业未来之路 [2025-3-27]

  我国炼油业既面临自身产能过剩的威胁,又面对世界炼油产能过剩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建炼油项目应做好布局工作,有导有疏。已经建成的炼油企业则应练好内功,提前做好应变准备。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炼油巨头集中投产,欧美成熟市场已经趋于饱和,随着中东等国际大型炼油投产,随时会冲击亚洲市场,而中国则是首当其冲。

  在这样的背景下,炼油产能过剩存在较大的威胁。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对于我国的炼油企业来说,亦是如此。我们必须提前规划,从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到企业自身内功的修炼,都要做好准备,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政策引导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发达国家因为市场成熟,炼油能力出现明显过剩。另外由于危机导致经济正处于低谷以及复苏阶段,产能过剩越发明显。

  幸运的是,我国的炼油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满足于国内市场需求,不同于中东各国以及印度等的炼油工业除满足国内市场外,产品还要大量出口。

  新建项目的合理规划无疑非常重要。在能源局未来3年的油气规划中,建设大型炼油基地由三部分组成:加快镇海、茂名等炼油厂改扩建项目建设;落实建设条件,开工建设四川、广州、泉州、上海等大型炼油项目;积极推进委内瑞拉、卡塔尔、俄罗斯等国企业提供原油资源在我国合资建设的大型炼油项目。

  具体到企业来说,石油巨头纷纷制定了未来的规划路线。

  按照目前中国石化已经制定的炼油规划发展计划,未来中国石化将改造和新建设项目共计13项。其中扩产项目7个,共计增产达到3000万吨。其中金陵石化由原来的1300万吨/年,增长到1800万吨;茂名石化由原来1350万吨/年,增长到2550万吨/年。另外,新建项目6个,新增炼油能力6800万吨/年。

  中国石油制定的规划则是形成产业圈“四带一圈”的炼化业务布局。建成18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炼油能力达到近3亿吨/年,其中含硫原油加工能力近1.5亿吨/年。

  在传统的三大石油公司中,中海油实力最弱。按照中海油规划,2011年完成惠州炼油二期改造,年炼油能力扩展到2000万吨/年,并开展扩建到4000万吨/年的研究;大榭石化三期改造扩建,2013年炼油能力扩展到1000万吨/年,中捷石化重组扩能,2014年到达2000万吨/年。同时,中海油已经对山东地炼进行收编,其产能也有300万~500万吨/年。

  另外,中化集团在获批福建泉州12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后,布局在浙江舟山的1200万吨/年炼油专案也计划在2011年动工建设,到2014年完工,主要加工从阿联酋、安哥拉、加拿大进口的高硫原油。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市场营销所汤湘华认为,面对未来我国成品油市场资源充足、炼油产能过剩的局面,一方面国家层面通过总体把握宏观资源调控,制定各项政策,为国内成品油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另一方面各炼化企业需要及时应对市场千变万化,做好产运销的衔接。目前国内各大石油公司都在着手进行“十二五”及中长期炼油规划,由于大型炼油项目涉及资源、市场、厂址、工艺方案等多方面不确定性,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很难保障所有规划项目均能顺利建成投产,所以各公司规划中提到几个甚至十几个炼油项目都不足为奇。

  “中国政府应注重宏观调控,调整结构,注重装置布局。避免炼油项目的无序竞争、过度竞争。从总体上来看,中东炼化装置建成投产,很多产品往外销,世界市场包括中国都会面临威胁,国内炼化企业要采取必要的对策。国内的企业也要注意避免产能过剩,当产能超过当地需求增长时,要规划往外分流油品。在危机的影响下,满足国内需求时,企业也要调整好项目建设投资与投产的时机,把握投资节奏。”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一位专家建议道。

  这位专家还建议,随着国内油品消费增长,炼油能力也会要求有一定增长。如果未来产能赶不上市场需求,政府还要加快布局新的炼油项目。但政府还应注重总量控制,做到布局合理。

  业内认识分析:在炼油项目方面,沿海城市越来越获得政府的青睐。一方面,由于未来中国新增原油绝大多数要依靠进口原油,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也是成品油需求较大的区域。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专家孙宝文建议,未来新建的炼油项目要围绕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战略通道来建设。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应尽可能集中布局,综合利用资源。从国家、公司来讲,这都是趋势。集中布局,能够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情况,可以做到集中污染物处理,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引导炼油向基地化、集中化发展。”孙宝文认为。

  炼化一体化

  国内炼油单厂规模一般较小,中国炼油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整体竞争力迫切需要提高。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依托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按照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模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安全生产的要求,优化石化产业布局”,“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实施上述项目,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炼油和乙烯企业平均规模分别提高到600万吨和60万吨”。

  从目前正在新建及开扩建的炼油项目看,建设规模均在千万吨级以上,完全符合振兴规划中的要求。汤湘华认为:“尽管目前国内尚未摆脱进入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影响,市场需求相对低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型炼油项目从规划到建成投产至少需要5年的周期,在市场低迷时开展项目的投资建设也正是费用最省的时机。我认为在石化产业振兴规划里提出20个大型炼油基地是合理的。”

  除了大型化外,炼化一体化也是增强炼油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产生的效益也非常可观。炼厂进料的25%被转为更高价值的石油化工产品,对联合化工厂的回报率即可提高2~5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石化炼化一体化优势已非常明显。领军的主要代表企业是茂名石化、青岛石化、镇海炼化等,齐鲁石化、上海石化、燕山石化等都实现了炼化一体化。福建炼化、天津石化的一体化等项目都不错。

  中国石油炼化一体化进程也非常快。抚顺、兰州、独山子、四川等石化基地都是背靠着千万吨炼油项目,吉林和大庆地处东北,周边分布的也是中国石油的炼厂。

  中海油则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炼化一体化一步到位。惠州大炼油与中海壳牌仅一墙之隔,炼化一体化成效显而易见。

  从当前的现实来看,中国的炼油厂采取炼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炼油与化工联合起来发展规模产业,可谓明智之举。

  据悉,锦州石化炼油厂利用芳含大于40%的油浆,经沉降分离后直接作为天然橡胶和各种合成橡胶的软化剂;武汉石化厂将油浆经脱沥青、精制、脱色等制取了二元族烃型橡胶软化增塑剂;齐鲁石化公司和济南炼油厂等也采用催化裂化重芳烃(FCCHA)研制了橡胶软化剂。

  催化裂化油浆中含有催化剂粉末,过滤后的澄清油在化学组成上与渣油相比有很大变化。催化油浆密度大,氢碳原子比低,芳烃含量高,胶质、沥青质含量低,残炭值低。

  油浆最大的特点是含有50%以上的稠环芳烃,且主要是四环及以上芳烃,其侧链少而短,氢碳原子比低,因此可以用油浆的这种特点来开发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有些可以是精细化工产品。

  在炼油过程中,虽然炼油副产品只占少数,但是这部分物质价值经过深度挖掘后,产生的效益不可忽视。包括石脑油,聚乙烯等等,充分利用好其价值,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

  除了主导产品成品油外,炼厂还生产大量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包括液化气、沥青、丙烯、聚丙烯等等,国家在这些产品的价格上不控制,企业如果卖得好,也可以为炼油的效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降低成本

  炼油厂总成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油成本,二是加工成本(完全费用)。原油成本一般占到成本的90%以上。

  影响原油价格的还有原油的品质:衡量轻重的API和含硫量。不同品质的原油价差很大,如低含硫轻油的布伦特原油价格要高于重的含硫高的迪拜原油价格每桶11美元。虽然加工含硫量高的重的原油的费用要高些,但是当两者的价差超过2美元/桶时,能加工含硫量高的重的原油炼油厂的效益将显著高于低含硫轻油。

  因此,专家建议,做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跟踪分析,搞好原油采购,优化原油配置。在油价低迷时,通过加大采购量来降低原油成本(原油费用占企业成本的90%以上);努力增加具有价格优势的劣质原油的加工量。

  目前,世界上低硫原油仅占17%,含硫原油占30.8%,高硫原油比例高达58%,这种趋势还在不断扩大。世界原油平均APIO重度将从2000年的32.5减小到2010年32.4、2015年32.3,平均含硫量将从2000年1.14%增大到2010年1.19%、2015年1.25%。

  充分利用含硫、重质原油及开发利用非常规石油资源是世界和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非常规资源是指油页岩、重质原油,焦油砂或天然沥青。我国非常规储备比例比常规储备多16倍。如果这些储备能得到很好开发,到2015年相当于每天生产180万桶原油,将给传统能源结构带来革命性调整。

  以国内炼企老大镇海炼化为例。除了精细化管理外,它的规模优势和“粗粮”消化能力是低成本的重要原因。早在“九五”期间,镇海炼化就形成了含硫原油加工路线。有鉴于此,中国石化大力推广重质原油和含硫原油基地的建设。茂名石化、齐鲁石化、金陵石化等都具备了非常强的“粗粮”消化能力,原油成本随之下降。炼企要想保证未来高枕无忧,企业本身还需要炼油企业优化和开足指标先进的一流生产装置,改造和调整中游装置,淘汰落后装置,将效益最大化。此外,企业还要贴近市场,做好服务,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后,加强精细管理,搞好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有效降低炼油操作费用。

油价飞涨强势挤压炼油利润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或再次推进 [2025-3-27]

     随着油价上涨,炼油行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部分炼厂已经出现亏损。分析师认为,国际油价可能还会继续上涨,炼油业在4月初感受到的成本压力将会更为明显,如果国家及时上调成品油价,炼油行业则不会出现较大亏损。而石化企业的原油开采和化工部门利润比较好,整体业绩同比仍有望增长。


     中国证券报记者多方了解到,2011年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可能将再次推进,调价周期有望缩短到10天,达到调价标准后成品油价格自动上调,不用再上报国务院批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国内零售价跟国外市场行情接轨的速度,利于石化公司向下游传导成本和提升业绩。


     毛利空间触底


     从1月底开始恶化升级的北非政治局势,在2月中旬蔓延到利比亚、伊朗及阿尔及利亚之后,国际油价急剧上涨。3月9日,布伦特油价为112.65美元/桶;WTI油价为104.21美元/桶。油价上涨直接导致炼油行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


     据息旺能源监测,国内炼厂中使用大庆原油作为原料的已经出现亏损,使用阿曼原油作为原料的依然有一定的利润。据东方油气网监测,2月份调价以前,原油成本平均比1月上涨约260元/吨,炼制大庆类高品质原油的炼油毛利水平仅为50元/吨,若考虑到其它生产成本己略显亏损,成为调价机制实行以来的最低盈利时段。


     3月份,国内炼油企业的原油成本为5,650元/吨(大庆类品质),比2月原油成本提升300余元/吨,仅以成品油出厂价扣除原油成本、基本税费后的炼油毛利从2月调价后的400余元缩减为80余元。


     由于成本上升,炼厂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数据显示,地方炼厂目前开工率仅46.4%,预期后期还有下降。市场还传闻,中石油已下发通知,对下属炼厂超产汽油加价730-800元/吨收购,以鼓励多产汽油,应对汽油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息旺能源分析师廖凯舜表示,尽管炼厂开工率比较低,但是相比于去年同期依然较高,因此上半年产量不会下降。


     对于炼油行业上半年的利润状况,分析师认为,目前仍难以作出判断,关键要看成品油调价的情况,预计炼油出现大幅亏损概率较低。廖凯舜预计,下次成品油调价时间窗口将于3月22日打开,真正调价则可能在清明节之后。


     化工行业状况较好


     尽管炼油业毛利状况较差,但是分析师认为,考虑到上游原油开采、下游化工行业的利润状况较好,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沈阳化工、辽通化工、上石化等炼油板块公司的上半年利润依然可能同比增长。


     银河证券分析师称,烃类下游产品近期涨价幅度远高于原料石脑油价格涨幅,这打开了石化行业的盈利空间。烯烃会带动芳烃等烃及衍生物价格上涨,从而使得三大合成材料毛利上升,根据历史经验,这将持续1-2年时间。


     据中投证券预测,中国石化、中国石油2011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9元、0.8元,而3月9日这两家公司的股价分别为8.78元/股、12元/股,市盈率依然比较低,尤其是中国石化。分析师认为,中石化三分之二的原油从海外进口,是原油价格上涨的最大受害者,但同时也是成品油价格上调的最大受益者,后期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很可能成为公司估值修复的重要催化剂。


我国高端石化装备有五大发展方向 [2025-3-27]

 工业与信息化部规划司发展规划处表示,未来五年是我国油气行业的战略机遇期,高端石化装备制造有五大重点发展方向。 

这是记者3月19日在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等单位举办的“2012国际石油产业高峰论坛”上得到的消息。

 工业与信息化部规划司发展规划处说,目前,我国油气行业呈现四大特点。一是石油消费仍将缓慢增长,预计2015年消费总量将达到5.4亿吨油当量,占能源需求总量的18.4%。二是装置大型化趋势更加明显,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超过600万吨/年,石油路线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到70万吨/年以上。三是天然气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1920亿立方米,占能源需求总量的6.1%。四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加速,将是我国油气消费增量的重要来源。 

工业与信息化部规划司发展规划处预计,未来五年,我国油气装备制造有五大重点发展方向,分别是智能钻井系统、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装备、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和油气资源集输装备。另据出席会议的“中国拟在建项目网”石化编辑测算,“十二五”期间仅海洋油气装备一项,市场规模约900亿-1200亿元,平均每年250亿-300亿元。

中国石油提高春耕用油保障能力 [2025-3-27]

  春分已过,大江南北春耕全面展开。中国石油迅速采取行动,强化资源调运储备,出台便民利民举措,严守质量、计量和安全“三条红线”,努力做好春耕生产油品供应。

  3月初以来,中国石油向山东、河南和河北等粮食主产区供应成品油189万吨,柴油14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3%和11%;向东北和西北等较寒冷地区供应低凝点柴油65.5万吨,同比增长6%。截至3月21日,销售企业库存同比大幅增加,为春耕生产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强化资源调配。中国石油加大对农村加油网点及偏远地区资源调运力度,优先保证春耕生产、农田水利施工、农副产品运输和农资生产企业用油;合理调配油品,做好较寒冷地区低凝点柴油供应;加强运力组织,强化与上游企业及运输部门的沟通协调,千方百计保证资源均衡有序到库。

  细化服务举措。结合“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中国石油创新服务模式,所属各省区销售企业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用油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农用油保供方案,积极开展送油下乡、开通农机用油绿色通道、延长营业时间、推广农机IC卡和延伸非油服务项目等惠农便农措施,全方位满足农业用油需求。

  严守“三条红线”。中国石油所属各省区销售企业全面开展春季质量计量与安全生产检查,强化监督管理,严把油品进货检验关和销售计量关,确保油品质量合格率和数量准确率100%,不允许一滴不合格油品流入农民手中,让消费者用上“放心油”。同时,各销售企业开展成品油消费知识宣传活动,帮助农民了解油品知识,正确选择使用和储存油品。

中海油加速构建沿海天然气大动脉 [2025-3-27]

2月22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消息称,由中海油投资约120亿元,年处理能力300万吨的江苏盐城滨海LNG(液化天然气)项目目前已正式上报国家能源局申请开展前期工作。无独有偶。2月23日,国家石油和化工网站消息称,中海油总投资约70亿元,年接收处理能力600万吨的LNG接收站及输气主干线项目正式落户福建龙海市。

  这两大项目无疑又为中海油“捍卫”国内LNG“霸主”地位增添了几分底气,加上先前已投产和在建的LNG项目,中海油在我国沿海城市已拥有近10个LNG项目,标志着其构建沿海天然气大动脉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LNG生产贸易日趋活跃

  近年来,在能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全球LNG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近十年来,世界LNG贸易年均增长逾7%,超过世界天然气消费2.3%的年均增速,正在成为世界油气行业新的热点。

  LNG体积仅为气态时的1/600,相比管道天然气,LNG运输比较灵活,大大节约储运空间和成本,凡是管道到不了的地方,LNG都可以有市场。不但能解决气态天然气远途运输的难题,还可以帮助进口国摆脱对邻近能源大国的过度依赖。

  随着越来越多的天然气被液化后方便地运到世界各地,LNG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天然气供应的一种重要补充。

  业内专家预测,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市场的不断膨胀,“十二五”期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约在2500亿方,而国内天然气的产量在1500亿方左右,约900亿方的缺口必须依赖进口天然气。

  进口天然气主要包括进口液化天然气以及管道天然气两部分。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天然气进口总量达314亿方,其中进口管道气144亿方,而进口LNG1221万吨,同比增长31.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接近30%。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陆上管道天然气计划,“十二五”期间管道天然气年输气量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要满足2500亿方的需求量,液化天然气将成为进口天然气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同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一直以来中海油专注于海上石油开采,近年来其业务开始逐渐向陆地拓展。由于陆地石油资源已被前两大石油巨头“瓜分殆尽”,而且中石油生产了国内80%以上的天然气,中海油只能选择LNG、煤制天然气等领域。

  已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建设LNG接收站的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1995年,受原国家计委的委托,中海油牵头广东引进LNG项目的研究工作。

  1999年底,国家正式批准广东LNG试点工程总体一期项目立项,从此拉开了中国引进LNG的序幕。

  2006年6月28日,中海油广东大鹏LNG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规模化进口LNG时代的到来。

  作为我国第一家将LNG引入国内的石油公司中海油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LNG行业的引领者。

  数据显示,目前中海油已基本完成我国东南沿海LNG项目布局,手握超过2000万吨/年的进口量。在全国已经投产的5个LNG项目中,中海油占据3个,另有6个项目正在建设或规划之中。

  与此同时,中海油已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LNG相关产业链,燃气电厂、冷能空分、槽车物流、丁基橡胶、低温粉碎等项目相继投产或落户,以LNG为燃料的汽车运输业也得到了广泛推广。

  按照中海油的规划,2020年,公司LNG的进口量将提升至3000万吨。

  另有消息称,中海油未来五年拟投资100亿元建设1000座LNG加气站,建成后,每年可消耗上百万吨LNG。

  中海油2012年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在国内LNG行业的领军地位,重点抓好LNG接收站建设,继续加强区域、省级管网及跨省联络线建设,促使沿海天然气大动脉尽快由构想变成现实。

  业内人士称,“十二五”期间,作为我国LNG市场的先行者,中海油必将会大举发力LNG产业,以确保其在LNG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努力将其打造成公司的支柱产业之一。

  门槛降低加剧竞争

  面对未来国内LNG巨大市场潜力,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三大公司都在积极谋划在沿海城市建设LNG项目,以便能更快地将海外资源输往国内。

  在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的同时,LNG领域三强竞争的趋势越发明显。

  目前,三大石油公司主要瞄准华南、华东、山东三大聚集区。

  据本报记者了解,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和运营商中石油已具备自主设计、自主采办、自主施工、自主管理LNG项目的能力。2011年,中石油江苏如东和辽宁大连两座LNG接收站均已投产使用,还规划在山东威海、广东揭阳等地建设8座LNG接收站,布点范围从中东部延伸到东北地区。

  中石化也在紧锣密鼓地布置LNG项目,除了在建的山东青岛LNG项目,还规划在天津、广西等地建设LNG项目。未来,中石化可能会更多地在华北地区布设LNG项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媒体报道,有国家发改委官员称,国家发改委现在已大幅放宽LNG审批条件,只要拥有100万吨/年LNG长期供应协议,即可获得在沿海兴建LNG接收站的“路条”,这意味着未来我国LNG市场将会引入更多的竞争主体。

  除了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以外,我国一些民营石油公司也已具备建设和规划LNG项目的能力。比如,正在建设中的新疆广汇集团吉木乃LNG项目。

  随着LNG项目审批条件的放宽,必将会吸引一些具备实力的公司涉足LNG项目建设。

  这些因素对致力于大力发展LNG产业的中海油来说是未来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毅军提醒说:“目前我国LNG项目建设速度很快,时间密集。而国际LNG市场变幻莫测,国家应从整体上把握项目布局建设速度,以应对未来国际LNG市场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上一页
1
下一页
1
GO